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 2024-04-03 浏览次数: 10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办学肇始于1954年,现为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地方大学,是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培养层次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创新型大学。学校入选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学重点建设单位、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和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上海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单位、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上海市专利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入选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2018年以来,在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应用技术型高校中连续五年排名第一。

1.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1 培养目标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导向、技术创新”的特色定位,秉承“依产业而兴、托科技而强”的办学理念,凸显“协同创新、共创价值”的创新文化,追求“卓而独特、越而胜己”的价值取向,弘扬“厚德精技、砥砺知行”的大学精神,践行“明德、明学、明事”的大学校训,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高水平创新体系中积极推进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

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未来工程师关键能力,构建“爱科技”“六融合”“双协同”卓越引领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过硬本领、勇担责任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1.2 本科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设置以工学、理学、管理学类为主,同时涵盖经济学、文学、法学、农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共设置56个本科专业,其中2023年新增本科专业1个,撤销专业1个,停招专业4个。设有市场营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4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基本实现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二级学院的全覆盖。现有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11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6个(其中1个专业同时通过国际专业认证)。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个,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个,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建设有7个中本贯通专业和2个高本贯通专业。

1.3 在校生规模

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0261,其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为16109,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79.51%折合在校生23527.6

1.1各类学生人数

分类

人数(2023

人数(2022

普通本科生数

16109

15984

其中:与国(境)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学生数

9

18

普通高职(含专科)生数

290

332

硕士研究生数

全日制

3646

3288

非全日制

65

55

博士研究生数

全日制

9

0

非全日制

0

0

留学生数

总数

115

78

其中:本科生数

88

57

硕士研究生数

27

21

博士研究生人数

0

0

授予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数(人)

0

0

普通预科生数

56

56

进修生数

36

30

夜大(业余)学生数

4412

4328

1.4 本科生源质量

1.4.1 招生专业与招生人数

2023年学校招收本科4392名(含普通秋招3880人、预科转入56人、春招37人、三校生9人、中本贯通185人、港澳台侨5人、新预科59人、专升本105人、高本贯通56人),招生专业(类)54个。生源地覆盖除北京、天津、海南以外的28个省(市)及港、台地区。录取包括艺术批、国家(地方)专项、本科一、二批及春季招生、三校生(含特教)、中本贯通转段、专升本、高本贯通转段、港澳台侨联招、台湾学测招生录取等批次。

1.4.2 一本线上录取总体情况

2023年,在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二级学院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顺利完成了各项招生任务,保障了2023年的生源质量。今年学校秋季招生外省市一本线(特招线)上人数共计2175人,占秋招本科外省市普通生源的87.53%,所有省份(含上海)一本线(特招线)上人数共计2229人,占全校秋招普通生源的60.8%

2022年相比,实际录取人数有所增加,新增录取人数全部为上海生源。外省市录取2574人,与往年总体持平,占比66.34%。我校在11个改革省市有招生计划,其中8个省市的全部生源录取分数在特招线上。上海特招线上生源54人,其他10个改革省市特招线上生源341人。

1.4.3 上海生源录取情况

纵向(近三年)对比分析我校在上海市的生源情况,各专业组投档线均有上涨,最大的变化是上应大(03)组,2023年已全部在特招线上。横向对比分析我校各专业组在上海的生源情况,上应大(03)强势突出,在同类高校中仅次于上海电力01组,投档线高于上海海洋、工程大、二工大、立信金融、商学院和电机的所有专业组;上应大(02)和(06)在八所高校中处于中等偏上位置,其投档线高于二工大、商学院和电机的所有专业组,仅次于工程大01组和05组、电力04组和03组及立信金融02组。

1.2招生专业组分组情况

招生专业组

选考科目

所含专业

上应大(01

物理

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安全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卓越班)、数学与应用数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卓越班)、电子信息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机器人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卓越班)、机械类、通信工程(轨道通号技术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轨道供电牵引方向)、车辆工程、铁道工程、材料物理

上应大(02

化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班)、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

上应大(03

物理或化学

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上应大(04

物理或化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交通工程(铁路运输管理)、应用化学、应用化学(中新合作)

上应大(05

物理或化学或生物

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班)、制药工程、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生态学、园林、园艺

上应大(06

化学或历史或地理

风景园林

上应大(07

不限

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市场营销(中加合作)、英语、德语、社会工作






1.4.4 分省生源的志愿率和调剂率情况

我校秋招本科普通生源一批次招生计划为1782人,实际录取的超一本线(特招线)普通生源为2229人(含54个上海生源),占全校秋招本科普通生源的60.8%,其中外省市一本线(特招线)上人数占外省市秋招本科普通生源的87.53%。(备:秋招普通生源统计不含艺术生179人、内高班25人、民委2人、新疆单列8人,全校共计3666人,其中上海生源1181人。)其中最大分差,超一本线131分,是黑龙江生源。

我校在11个改革省市有招生计划,其中8个省市的全部生源录取分数在特招线上,上海线上生源54人,其他10个改革省市线上生源341人。在非改革省市线上生源共计1834人,比上一批次普通计划(1752人)多82人。




2.师资与教学条件

2.1 师资队伍

2.1.1 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坚持多层级多主体参与,打造“六级体制”。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积极打造“学校党委-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党委教师工作部-二级党组织-教师党支部-教师”的六级体制,坚持多层级领导、多主体参与。第一,建立纵向贯通的多层级领导体制,从上至下强化各级党组织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纵向领导,将师德师风建设各要素深度融入党建工作各环节,形成以党建工作引领师德师风建设的生动局面。第二,形成横向联通的多主体参与体系,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协调指导—党委教师工作部牵头抓总—二级党组织具体负责—教师党支部具体实施—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汇聚起全校一盘棋、教师一条心、上下一股劲的强大合力。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构建“五大机制”。坚持党委全面领导,构建“责任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培训机制”“调研机制”五大机制。第一,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二级党组织具体落实、全体教师参与的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责任机制。第二,重视“师德”考核机制建设,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首要标准;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制。第三,设立“校长奖”“忠诠-尔纯思想政治教育奖”“师德标兵”“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奖项,示范引领激励;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负面监督惩戒。第四,通过明德讲坛、教师沙龙等开展专题讲座,引导教师了解世情、国情、民情,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五,以调研为抓手,掌握教师思想动态,因势利导,给予关心、鼓励和帮助,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关注青年教师思想状况,加强思想引导。

坚持师德教育品牌建设,打造“四大平台”。依托“明德讲坛”“教师沙龙”“微信公众平台”“在线学习平台”四个平台,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打造“明德讲坛”和“教师沙龙”两大品牌,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师育德能力提升紧密结合。截至20238月已举办明德讲坛22期、教师沙龙67期,形成了“月月有论坛,院院有沙龙,人人有受益”的良好局面。精心打造“上应教师”微信公众平台,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等,策划推出了“学思想”“身边好老师”“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优秀案例”“师德‘新’说”等专题,凝聚政治信仰,增强思想认同。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等在线平台,聚焦师德师风、课程思政等开展学习研修,鼓励教师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带动学生成长的生动实践;研修覆盖专任教师、实验员、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目前,学校基本构建了“理论学习—榜样引领—案例警示”多形式师德教育体系,形成了风清气正、立德崇德的良好风尚,广大教师立德修身、潜心治学,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

坚持协同互融共促共建,推进“三位一体”。积极推进高质量党建工作、高水平思政工作和高标准人才工作发展,协同互融共促,以“1+1+1>3”的合力构建大教师工作格局,协同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第一,强化政治引领,以高质量党建工作助力师德师风机制建设。坚持顶层设计,从上至下强化各级党组织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纵向领导,形成以党建工作引领师德师风建设的生动局面。以支部活动为载体,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将师德师风建设有机融入党建工作。第二,坚持价值导向,以高水平思政工作助推教师育德能力提升。依托平台建设,强化教师把握正确方向的政治力和思想力;立足校本特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实践的设计力和执行力。第三,坚持目标协同,以高标准人才工作助阵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从“新”入手,落实入职考察、岗前培训和考核评价,把好新教师的“入职关”“上岗关”“考核关”。以“高”为范,坚持政治导向、组织领导和示范引领,切实让高层次人才发挥立德树人带头作用,争做“大先生”“排头兵”“示范者”,引导全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

2.1.2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趋于稳定、合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68人,生师比为17.97。专任教师中,48.22%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正高11.61%,副高36.61%);74.72%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达到95.88%;双师双能型教师占54.12%。从专任教师年龄结构来看,35岁及以下占20.32%36-45岁占37.73%46-55岁占33.99%56岁及以上占7.96%。专任教师总数和结构总体上进一步优化,但分专业来看,部分专业生师比仍然偏高。主要原因一是部分专业学生数较大,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软件工程等;其余专业主要是新专业,专任教师还在调整中。根据学校规定,每学院新增一个专业,必须相应停招直至撤销1个专业。目前,已停招4个专业,但仍有在读学生和相应的专任教师,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专业的师资数量。

(参见附表1全校教师数量及结构统计表、附表2分专业专任教师数量情况、附表3分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历结构)

学校现有实验技术类人员127名,具有高级职称27人,所占比例为21.26%,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102人,所占比例为80.31%

2.1 近三年生师比


专任教师数

(人)

外聘教师数

(人)

折合教师总数

(人)

生师比

2022-2023学年

1068

482

1309

17.97

2021-2022学年

1060

424

1272

17.93

2020-2021学年

1027

427

1240.5

17.99


2.1.3 22-23学年引进专任教师情况

学校成立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书记、校长任双组长,分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委员会定期研讨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在专任教师引进方面,学校成立人才引进评议工作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人才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小组对学校二级部门提交拟引进人员进行把关并提出引进建议。

学校高度重视专任教师人才引进工作,不断优化和完善各项人才配套政策,多渠道多层次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2022-2023学年各二级院(部)共提交154名优秀人才参加学校校级专任教师岗位的面试,其中有108人通过综合测评进入公示录用环节。2022-2023学年,学校共引进59位优秀人才报到入职,博士学位学历人员占比达到100%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46人,占比达到77.9%;正高级职称教师2人,副高级职称教师4人,高级职称占比达到10.2%;具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的教师有16人,占比达到27.1%;引进专任教师学科分布合理,既满足基础学科要求,又能支持学校重点学科的发展。

2.2 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加强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监督,切实要求二级学院严格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在聘任文件中明确规定教授必须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并纳入个人年度和聘期考核。在部门考核文件和激励计划考核办法中将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及开课门次作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并影响学院绩效奖励分配。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401,占总课程门数的61.45%;课程门次数为3267,占开课总门次的48.00%

2.2 教授上课情况

类别

总人数

项目

授课人数

百分比(%

课程门次(门次)

百分比(%)

课程门数(门)

百分比(%

学校

/

/

6806

/

2280

/

教授

150

授课教授

144

96.00

607

8.92

342

15.00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355,占总课程门数的15.57%;课程门次数为630,占开课总门次的9.26%。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342,占总课程门数的15.00%;课程门次数为607,占开课总门次的8.92%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193,占总课程门数的52.32%;课程门次数为2791,占开课总门次的41.01%。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052,占总课程门数的46.14%;课程门次数为2480,占开课总门次的36.44%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144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150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96.00%6名未承担本科课程教学的教授中,有2名为当年离职,2名为当年新入职,1名援疆教师当年回沪,未安排教学任务。

2.3 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22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6810.46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488.47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268.35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894.67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303.23元,生均实习经费为166.58元。

2.4 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2.4.1 教学用房

根据2023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95.16m2,产权占地面积为92.93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62.34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346270.46m2,其中教室面积71680.27m2(含智慧教室面积665.45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153255.92m2。拥有体育馆面积21782.99m2。拥有运动场面积60600.0m2

按全日制在校生20261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46.97m2/生),生均建筑面积为30.77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7.09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7.56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1.08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2.99m2/生)。

2.3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951599.00

46.97

建筑面积

623395.08

30.77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346270.46

17.09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153255.92

7.56

体育馆面积

21782.99

1.08

运动场面积

60600.0

2.99

2.4.2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6.78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88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038.28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8.03%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17824台(套),合计总值4.892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861台(套),总值31962.87万元,按本科在校生16109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30366.54元。

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7个。

2.4.3 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截至2023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2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34391.93m2,阅览室座位数2529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82.00万册,当年新增11082.0册,生均纸质图书77.36册;拥有电子期刊27.66万册,学位论文966.39万册,音视频42447.9小时。2022年图书流通量达到1.34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3940.74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317.80万篇次。


3.教学建设与改革

3.1 专业建设

3.1.1 优化专业布局

学校围绕上海“3+6”产业新体系中的先进制造板块、数字赋能板块、健康时尚板块和绿色生态板块,持续加强专业布局和建设。2022年增设了车辆工程本科新专业,撤销了轻化工程专业,停招了网络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动化等专业,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结构。2023年,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等文件精神,在总结《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专业优化调整办法》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以一流专业建设带动专业集群发展,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助推产教深度融合,构建专业综合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

为进一步规范学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确保学位授予质量,2023年学校作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士学位授予专业授权自主审核工作,出台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士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管理办法(试行)》以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士学位授予专业授权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召开2023年度普通高校学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评审会,通过分组听取专业汇报、审阅教学文件材料、考察教学设施、召开学生座谈会等途径,对人工智能等6个专业进行评审,并一致通过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

3.1 增列学士学位授权专业

序号

所属学院

专业名称

专业类别

门类

首次

招生年份

首批本科生

毕业年份

1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人工智能

电子信息类

工学

2020

2024

2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机器人工程

自动化类

工学

2020

2024

3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电子信息类

工学

2022

2026

4

经济与管理学院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管理学

2020

2024

5

机械工程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机械类

工学

2021

2025

6

轨道交通学院

车辆工程

机械类

工学

2023

2027

3.1.2 “四新”专业建设

加快建设新工科、新农科和新文科专业。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应对材料新业态,探索以提升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的“ASciT-OBE”人才培养模式》顺利通过验收并获评“优秀”,项目成果与案例被教育部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征集推广。另有2项教育部新农科项目和1项新文科项目通过中期检查。

3.2 “四新”建设项目进展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项目进展

验收时间

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应用型高校服务大都市乡村振兴战略模式研究与实践

针对应用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从知农、爱农新型复合技能人才培养难题出发,致力于高校服务大都市乡村振兴的机制和模式等方面的探索。

 通过中期检查

项目已完成60%

2024

面向大都市圈绿色发展的复合型观赏园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针对传统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能适应新农科人才培养的要求,立足学校地处上海大都市圈的区位优势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依托园艺、园林、生态学、经济管理与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开展了以服务大都市圈现代观赏园艺产业发展为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知识体系构建及实践教育创新实践等方面的教育教学研究。

 通过中期检查

项目已完成60%

2024

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智慧社区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文工融合的改革与实践

为解决新形势下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匹配”、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智能缺场”、校内校外异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问题,以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学生“ASciT(爱科技)”关键能力作为实现专业文工融合的出发点,以实现社会工作专业的“四新建设”(新标准、新模式、新内容和新生态)为目标,探索应用创新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中期检查

项目已完成60%

2024

3.2 课程建设

在线课程:在线教学已全校普及,本科教学中应用的在线课程总数已达5797门,引用MOOC数量144门,建设SPOC数量达5653个。《化妆品工艺学》等5门在线课程被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收录。2022-2023学年参加慕课课程学习的学生共计9405人次。聚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内涵建设,不断开发线上教学平台的新功能,推广数据统计、同步录播、线上监考、知识图谱等新模块,提高线上教学效果、提升线上教学质量。

跨专业选修课:充分挖掘和应用学校多学科、多专业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打破专业及学院间的“围墙”,重点加强跨学科的教学组织和跨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增加学生选择不同专业选修课程的空间。从2021级起,所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已全面开放跨专业选修。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加强数字化课程建设,创新学生选课制度,扩大学生的选课自主权。

一流课程建设: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不断夯实专业为基、课程为本的一流本科教学内涵,筑深筑牢“校级-市级-国家级”高质量课程蓄水池。2023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美丽中国》等7门课程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入选数量位居上海市属高校第4名、应用技术型高校第1名。新增10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近三年累计获批34门,立项53门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和7个校级课程群建设项目。

通识课开课和选修情况:2022-2023学年,全校共开设通识课程218门次,选课人数达20727人次,其中在线平台通识课程86门次。

美育劳育课程实施情况:在通识教育中,持续引入优质在线课程,2022-2023学年共开设了公共艺术类线上课程20门次,选课人数达3967人次。同时强化课程思政的艺术育人功能,鼓励任课教师将人文修养和艺术情感植入到课程思政教育中,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促进大学生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与各学科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2022年,组织各学院结合专业与课程实际创新育人途径,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和各类线上资源将美育与德育融入云端教学,尤其是专题开展“云端诵读”“抗疫凝聚人心、读书点亮生活”、“携手同行,共克时艰”等主题活动,使得“云中教学”渐入佳境,促进美育与德育在线上教学“浸润”式体验。

3.3 教材建设

学校定期开展马工程重点教材的专项检查,在“学校-院系-课程负责人”层面落实落细改进措施,责任到人。20235月组织开展问题教材排查工作,我校无相关情况。进一步压实领导责任和主体责任,严格落实马工程重点教材对应的课程必须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本学年开设马工程重点教材对应课程共29门,马工程重点教材的课程覆盖率100%,购买马工程重点教材人数占选课人数的100%。以“盐溶于汤”的形式,不断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案、考试内容中有机融合。

根据教育部和上海市教材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不断完善教材编写、选用和评价机制,以融入工程教育案例、更新实验教学项目为重点,建设一批校企合作教材,持续加快教学技术与手段迭代升级,开展新形态教材建设工作。2022年,学校教师主编教材28本。

3.4 校企协同育人

3.4.1 机制体制建设

深化“引企入教”专项建设,2022年学校新增立项12门校企合作课程和6项“引企入教”实验。2023年新增“引企入教”专项立项13项,其中课程类11项、实验类2项。为系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支撑。

为贯彻国家和上海市有关战略要求,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促进我校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根据教育部高教司与上海市教委相关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全面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2022年,学校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遴选现代绿色制药产业学院申报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并立项集成电路现代产业学院为校级现代产业学院。

3.3 我校现代产业学院一览表

序号

产业学院名称

所属学院

级别

1

信息与智能技术产业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市级

2

现代制药产业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校级

3

智能建造产业学院

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

校级

4

现代都市园艺产业学院

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

校级

5

铁路智慧建造与运维现代产业学院

轨道交通学院

校级

6

半导体光电产业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校级

7

集成电路现代产业学院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校级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案例

信息与智能技术产业学院作为上海首批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通过两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在专业建设是,2021年软件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上海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教学改革上,“赋能新工科建设-计算机基础改革探索与实践”获2021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建设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上海市重点课程3门,构建了由《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等组成的校级“引企入教”专业课程群“V2X技术及应用”;在校企协同上,学生参与课证融通、职业见习、职业训练营、学科竞赛等活动的比例达到90%,年均300余名学生获职业资质认证,获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竞赛奖励26项。智力赋能企业技术升级。围绕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应用技术中的关键科学问题,2022年获批“基于微博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与企业合作获批“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电设备智能配电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开发应用”等2022年奉贤区产学研扶持项目2项。

3.4.2 数字化资源建设

2022年,学校建设虚拟仿真实验2门。2023年,学校建设虚拟仿真实验1门。总计已建成虚拟仿真实验21门,VR虚拟仿真课程11门,获批上海市重点课程、上海市一流课程9门。

为推进实践教学的数字化管理,2020年学校引进校友邦系统,2022年学校对所有学生的所有实习课程都已实现数字化管理。校友邦系统作为实习监控平台涵盖了实习安排情况、学生实习情况、教师指导情况及其他实时数据,使实践教学进度一目了然,实现了实习课程的全过程化、数字化管理,并能够通过数据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实习资源配置效率和精细化管理。过程管理和辅导全程纪录,有效监控实习质量和师生考核,进一步促进了实践教学管理的质量不断提升。

3.4.3 产教融合内涵建设

学校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示范引领作用,实施“文凭+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培养方案,推进“双证融通”教育工作。2022年,全校范围内开展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西门子相关课程培训、阿里云ACA、软件测试高级、德语笔译、英语高级口译、剑桥商务英语、建材制备工艺师、NX CAD V75、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信息化工程师、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与设计、期货从业人员资格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件考试,当年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共计947人。

学校把握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持续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实验和教材,建设示范实习基地,探索实习新模式。

产教融合案例

以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为例,依托2022年立项的校级现代制药产业学院,学院与普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药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天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凯惠药业(上海)有限公司和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等单位签订校企共建框架协议书,加强三位一体的校企协同育人内涵建设,探索贯通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共享专业类平台,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功能。学院建立校企双方共管学生实践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立实践评估小组,持续改进实践教学质量。2023年化工学院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计划和《化工综合实习》教学大纲要求,共安排71名相关专业学生分别前往普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飞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博腾智拓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晟斯(上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上海苏豪逸明制药有限公司、浙江天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化工综合实习环节,让学生使用真实生产线等环境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体教学,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对现代制药产业的认知和解决复杂制药工程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深化实习基地功能建设。

3.5 毕业设计(论文)

2022-2023学年学校共有3965名学生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其中随机抽取206份毕业设计(论文)送校外专家进行盲审。为进一步提高本届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加强规范管理,科学引用文献资料,杜绝毕业设计(论文)抄袭、拷贝、篡改已有科研成果等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实行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00%诚信检测管理,并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查重率由疫情期间的30%调整为20%。同时根据专业认证内涵要求和上海市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抽查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加强了各学院关于出国交流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等。

根据新一轮审核评估的要求,学校重新明确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类型,本学年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设计(论文)比例占69.58%,其中理工类学院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设计(论文)比例占84.78%

2022年教育部首次开展全国范围内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工作,根据抽检要求,学校共报送50个专业的毕业论文6037篇,其中普通高等教育4066篇,成人高等教育1953篇,来华留学生18篇。上海市共抽查195篇。根据上海市教委反馈的抽检结果,学校已制定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问题的整改方案》,并下发至各学院(部)以及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组织学院(部)、校外教学点学习、讨论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学校将按照整改方案,加大对毕业设计(论文)抽检整改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升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指导能力,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我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升。

3.6 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将“三创”教育贯穿本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依托各学院专业行业背景,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三创”教育课程体系。把“兴趣驱动、问题导向、重在过程、自主管理”的“三创”教育思想融入 “实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原则,将“三创”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本科生专业培养方案中制订了公共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一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及第一、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学分修读要求。引导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用 “互联网+教育”、CDIO工程教育模式等现代教学方法,把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三创”潜力。

本年度我校144名教师开设共计88门创新创业类课程,其中在线开放课程3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创新创业实务》公共必修课,通过设置灵活的授课环节和模块化评分环节,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受益学生累计已达到7600余名。

为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校建设了上海医药集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团中央“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西门子SCE教师培训中心、IT服务外包软件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基地、香料香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共计14个省部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此外,学校还拥有56个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300平米的大学生创新活动室、120平米的创业模拟实验室、19个大学生“三创”名师工作室和27个“三创”教育工作室等,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科技研发、创业实践及成果孵化的有力支撑。

我校在教育部牵头十三个部委联合主办的现象级赛事——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进步显著。国赛获奖势头增长明显,获得国赛铜奖5项,市赛金奖3项、银奖5项,铜奖18项,相较于上一年的国赛铜奖2项,市赛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19项又取得了数量上的稳步增长,为下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奠定了基础,不断提升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水平。


创新创业项目案例

 “水中精灵——基于生物协同作用的固碳减污引领者”项目组多年深耕藻菌共生实验,为修复水环境贡献重要力量。在创业顾问共青团中央创业导师罗纯教授和生态学专业侯梅芳教授和吉喜燕副教授的指导下,创始人李鑫于2018年组建团队,诸译云、甘咏笛、贾学淳等主要成员先后加入,通过实验寻找最优藻菌体系和高效利用配比,进行新型污染物去除机制研究。通过研究藻菌共生体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情况,水中氧化石墨烯对藻菌共生体去污能力的影响来探究,在考虑了污水中的纳米级污染物的情况下,使用藻菌共生体去除污水的可能性,并以此建立了最佳比例的藻菌共生系统,设计了一款便捷处理生活污水的产品——藻菌球。目前该项目发表论文四篇,授权软著一项。获得的三创大赛包括:第二届大学生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第八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三等奖、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特等奖、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季军等。


3.7 教学改革

学校始终坚持“应用导向、技术创新”特色定位,在与行业企业协同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爱科技”“六融合”“双协同”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强化思政教育、推动“四新”建设、探索教学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显著育人成效。2022年,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13项,整体获奖数量超过往届,高等教育(本科)方面有8项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聚焦“爱科技” 强化“六融合”: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获批2022年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在第三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学校被授予“优秀组织奖”,获奖总数创历史新高,位居市属同类高校前列。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设计之星奖2项。


4.专业培养能力

4.1 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学校要求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有办学特色,有相应的学科依托;专业定位准确、特色鲜明,能够清楚地确定所面向的行业领域和岗位群,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专业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特色,以充分的社会需求、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调研为基础,结合专业现有的学科基础和办学条件,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成为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13年成功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4年获批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2020年获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专革类项目,2023年被评为结题优秀。在近60多年办学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变化和对人才需求多年办学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变化和对人才需求不断积累、调整充实和发展,包含金属、无机、高分子材料等传统材料与新材料优势互补的多样化专业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训练,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学科专业对接产业、服务行业,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材料专业建设和校企联动的应用型材料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特色教学改革成果。

近年来,针对材料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深入调研行业发展新需求,积极开展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将“ASciT(爱科技)”关键能力融入到材料专业的能力矩阵,致力于培养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23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如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向上海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较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能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生产、设计、研究和开发,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质量检测、新材料技术贸易、管理和经营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学生毕业后,通过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未来5年的工作,能胜任材料生产过程控制、工艺设计和技术改造、生产和经营管理、技术研究开发和贸易等工作,应能够达到下列目标:


4-1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分解

序号

具体内容

培养目标1

能够适应材料领域工程技术发展,具有融会贯通数理知识、工程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在工程实践中展示一定的研究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培养目标2

具有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体现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在工程实践中能够综合考虑伦理、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培养目标3

能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进行材料生产过程控制、工艺设计和技术改造、新材料研究开发及工程管理。

培养目标4

能较好地适应不同性质的岗位工作要求,在职业发展中能与同事、国内外客户和公众有效沟通,适应独立或团队工作环境。

培养目标5

能够主动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学习来拓展知识和能力,满足不断变化的技术发展和环境需求,适应工作竞争要求。

4.2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各专业从行业和岗位(群)的实际需求出发,依据“实基础、强能力、重应用、求复合”的基本原则,构建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依据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合理分配各课程模块的学分比例,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有效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2023年,在强化原有要求的基础上,加强课程群专项建设,以此为抓手密切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协同。

2023年,学校立项《数字化工课程群》等7个校级课程群建设项目,通过围绕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梳理骨干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明确各课程的教学与考核目标,消除重复教学和教学盲点,构建完整、统一和高效的课程群体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产品设计四个中本贯通专业分别与中职校合作,共建4个中本贯通课程群;基于“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在土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传统专业中凝练特色专业方向,设置智能建造特色方向,建设“双碳”产业领域相关专业课程群。

4.2 课程群建设情况

序号

课程群名称

课程名称

类别

1

建筑节能保温系统及材料设计、制备与检测课程群

建材工程模块化及其设计

中本贯通课程群

建材制备工艺

建筑节能工程材料及检测

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检测

2

数字化工课程群

化工仿真工厂实训

化工过程模拟

化工产品3D仿真

化工过程控制基础

3

食品品控技术及管理课程群

食品安全&食品现代分析技术

食品微生物学&现代食品微生物检测原理与技术

食品分析与实验

食品微生物基础

4

产品设计专业特色课程群

产品改良设计

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

用户研究与设计调研

产品设计可视化表达

模型工艺与数字化建模

5

智能建造课程群

智能建造概论

双碳领域相关专业重点建设课程群

数字测量

新型工程材料

工程结构设计

建筑工程智能化建造

智能建造技术及装备

工程项目智慧管理

桥梁智能化建造

6

能源高效利用及减碳技术课程群

燃料与燃烧

热交换原理与技术

建筑节能技术

7

智慧低碳城市课程群

城市能源系统

流体输配管网

建筑设备自动化

暖通空调

4.3 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4.3.1 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学校办学实际与人才培养特色,推动高水平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学校深化“大思政课”改革创新,汇聚全校资源合力,推进内生外化协同,实现主渠道与主阵地相贯通,形成了思政课“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户外实践”的课程体系,以思政课程主渠道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高质量地推进“大思政课”发展。校党委书记郭庆松教授领衔的“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获批2022年度上海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立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胡剑慧、刘妍入选2022年度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案例,陈迎荣获2022年度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大比武二等奖。

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进阶升级。学校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围绕“专业—课程群—课程—课堂”这一教育链条一体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课程思政教学高质量发展。2022-2023学年,学校建设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分中心3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1个,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9个,示范课程58门。学校获批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5门,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0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3名。在首届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活动中,香料香精化妆品学部《乳品工艺学(食品工艺学3)》荣获自然科学组一等奖,《轻工技术与工程导论》荣获研究生教育综合专业组一等奖,外国语学院《英语口笔译》荣获人文艺术组二等奖。

4.3.2 以生为本,德育为先,构建学风建设常态化有效化机制

学校始终坚信学风是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加强学风建设是学校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为党育才,为国育人方针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以提高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倡导积极进取、勤奋务实的教风和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学风。经过多年建设,学生总体学习态度趋势向好,学风建设初具成效。

1.树立先进典型,榜样示范引领。

以评优评奖为抓手,用榜样示范引领学风。我校生态学院本科生陆亦炜同学荣获2022年全国最美大学生。学校已连续十三年开展“校长奖”评选,先后有12个学院(部)的21名同学获得校长奖,14个学院(部)的46名同学获得校长奖提名奖;连续12年开展我最喜爱的“学习标兵”、“学习型寝室”、“优良学风班”、“优良学风示范班”、“校园先锋”评选,开展第五届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活动,营造全校积极向上、踏实勤奋、追求卓越的良好学风,充分发挥榜样力量,鼓舞和振奋全校学子。在2023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千马廿行”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子联学联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活动中,孙雅文、张博炜两位同学荣获“千马廿行”活动全国高校“特等奖”。

2.以朋辈教育为抓手,用特色活动带动学风。

学校积极开展以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为主的优秀学子宣讲,“时代应用”专业文化宣讲,举办优秀学生颁奖典礼,实现朋辈教育,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发展学科型社团,推行“小班导师”制,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力量助推学风。持续开展“晨读365”、“英语学习365”和“网课学习365”活动,旨在磨砺和打造学子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自律互助的优秀学习品质。学校持续开展学院学风建设暨思想政治教育精品培育项目建设,近年来涌现出诸如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一式两翼四工程:打造“赛创学”全链条创新实践人才高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知行合一,铸魂育人——以“百村百企”工程为载体打造实践育人新高地》等优秀项目成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3.以日常管理为抓手,用习惯养成促进学风。

学校通过前置化和集中入学教育专题开展新生学风养成教育,充分发挥辅导员、班导师的指导与督促作用,建立辅导员巡课、随堂听课、巡考制度,实施辅导员随堂听课制度。发挥学生会等组织和学生党员干部的组织带动作用,调动学风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倡导学生早起床、早锻炼、早读书,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严格考试纪律,开展形式多样的考试诚信教育活动,维护良好的考风考纪。实施学生学业警告制度,通过学校、学院相结合的两级预警机制,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和帮教。


5.教学质量保障

5.1 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对本科教学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讨论谋划本科教育教学改革。2022-2023学年,校长办公会围绕本科招生计划制定、课程思政、本科教学激励计划、学籍管理、线上课程建设、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填报、教学运行安排调整、学士学位审核管理办法、质量监控体系等人才培养及相关工作开展十余次专题研究。

学校通过将“本科教学与专业建设”作为学院年度考核重要指标的方式,完善院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落实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保障,将课程教学质量、课程考核质量、实验教学视频化与信息化建设情况、毕业设计质量等纳入评分点;强化院级质量管理,重点考核校级课程及教改项目完成率、学生评教回收率、激励计划坐班答疑、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以及质量改进。

5.2 推进三项“落实”,营造质量文化氛围

5.2.1 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落实

通过三段式质量检查、听课评价、教研活动观摩等常规监控手段,落实《本科专业建设质量标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本科课程质量通用标准》《本科课程考核质量标准》等10项质量标准。将“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理念内化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日常教学运行、教学建设与改革等一系列工作中,明确界定各环节的质量要求,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责任。

5.2.2 课程考核分析报告的落实

为全面推进和落实OBE理念,学校制定了《关于改进本科课程考核分析报告的通知》(上应教[2021]25号),通知强调对课程考核结果的分析应体现对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分析及改进措施。2022-2023学年学校成立工作小组对学院课程考核分析报告的落实情况实施了专项检查,专项检查抽查了185门理论课和19门课程设计课程,通过调阅课程考核归档材料,考察和评价各学院的实施细则和落实成效。

针对本次专项检查结果,学校对各学院在课程考核环节的质量管理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形成了检查报告。对于抽查到的各门课程在检查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要求“即知即改”,以“教学质量整改通知单”的形式,分发到各学院落实整改,帮助学院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助于课程负责人发现短板,持续改进。对于在某些指标方面具有示范性的学院、课程,将其特色亮点形成表格供各学院参考,并从各学院挖掘归档优秀范例,充分发挥特色示范作用,为改进课程考核环节的质量提供可操作的执行范本。

5.2.3 院级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落实

为强化校院两级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学校结合上一学年质量报告、专家评议意见、质量监控结果反馈等,围绕本学年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重点内容,对学院年度质量报告模板持续升级改进,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教学质量监控情况、质量改进成效、激励计划坐班答疑实施情况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评议结果纳入学院基础绩效考核的“质量管理”部分,通过考核打分的形式,倒逼学院从数据源头精准排摸、制定改进措施,形成校院两级质量管理的工作合力。

2023年,学校召开了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专题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北京、江苏、浙江以及上海本地的15所高校教师代表参加,与兄弟院校进行了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运行”为主题的交流研讨。本次研讨为学校改进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完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助于迎接新一轮审核评估中自我评价的进一步完善。

5.3 “数字化”赋能日常教学质量监控

2022-2023学年,正式启用质量管理平台开展校院两级领导、督导和同行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借力平台的数据分析优势,形成《校级质量监控报告》(白皮书)反馈给各学院。对于质量监测核心数据,根据专家评议意见反馈,以学院质量报告和状态数据的方式下达至各学院,从数据源头精准排摸、制定改进措施,实现了以数字化为驱动的“监控-评价-反馈-改进”的质量监控闭环管理。

2022-20231)学期校院两级督导共听课1149次,覆盖了540门课程649位教师,课程覆盖率为36.81%,教师覆盖率为56.24%,平均得分为86.41分。2022-20232)学期督导共听课1586次,覆盖了778位教师602门课程,课程覆盖率为39.95%,教师覆盖率为67.07%,平均评分为84.85分。平台统计分析显示,近三年来课堂教学效果保持良好,线下教学校督导评价优良率稳定在98%-99%,线上教学优良率总体稳定在86%左右。

2022-20231)学期学生对3164门次课程进行了评教,全校评教总体平均分95.99,其中9门次课程满分,最低分76.442021-20222)学期有2957门次课程接受了学生评教,全校评教平均分96.24,有25门次得满分,最低分53.33

围绕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学生学习状态、安全教育等评价重点,学校督导对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常态化听(看)课。22232)学期看课56门次,覆盖13个教学单位,其中评价为优秀的有6门次,评价为良好的有46门次,优良率达92.86%

5.4 开展专业评估及认证情况

20229月,我校环境工程、软件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7个专业提交工程教育认证申请。2023年,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3个专业的认证申请被受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中期审核。


6.学生学习效果

6.1 学科竞赛

2023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获批国家级大创的项目数达211项,全校各级获批项目总数达2598项,覆盖学生6000余人,较上一年的覆盖学生数,增幅达50%。同时,大创指导教师数从410人增至591人,增幅近44%2022-2023学年全校本科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582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5项,国家级一等奖30项,国家级二等奖106项,国家级三等奖174项,省部级特等奖13项,省部级一等奖42项,省部级二等奖84项,省部级三等奖88项。获奖涉及147项竟赛覆盖6879人次,特别是我校学生在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创新创业竞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等比赛中均获得了国家级一等奖,体现了我校在相关学科技能竟赛上已达到国内较高水平。

6.2 体育教育及体质健康达标率

学校本着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应用型人才的特质培养为核心,遵循体育教学与教育并重原则,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技能、全面提高体质健康的基础,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直在体育领域探索、研究和实践,构建有特色的体育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科研成果。

为进一步探索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学校对特教生体育课程进行了革新探索,将特教生与普通生进行融合授课,形成独具特色的“双生”体教融合课。搭建起特教生与普通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课程平台,有效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体育教育部积极组织开展不同层面的体育活动,实施课内与课外“一体化”教育教学模式,构建“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教育”两个平台及四个教学模块。满足广大学生体育个性化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参与面。成立了23个单项体育协会,协会成员超过4000人,在疫情条件下举办了11项比赛,参与人数达4000人次。2022年我校运动队参加全国和上海市各类体育大赛14项,获各类奖项17个。本学年,我校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为99.66%

6.3 学生学习满意度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人才培养质量也是评价高校工作的核心指标。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能帮助学校发现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课程、教师、学风等方面做出针对性改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学校委托北京新锦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公司,通过数据分析平台系统对我校2022届毕业生发放电子调查问卷,调研显示,97.15%2022届毕业生对母校感到满意,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硕士毕业生的满意度为97.75%,本科毕业生的满意度为97.34%,专科毕业生的满意度为89.13%,可见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及校风学风等方面均比较认同。

6.4 学生毕业就业情况

2023届全校本科毕业生人数为3947人,其中3856人落实了毕业去向。其中1997人为派遣形式,883人为合同就业形式,521人为升学,214人为其他录用形式就业,灵活就业去向为70人,137人为出国,14人参与国家与地方项目(西部计划6人,三支一扶8人),20人为其他各类国家地方项目。

6.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学校每年委托北京新锦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公司对上一年度录取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调查”。通过新锦成数据分析平台系统发放电子调查问卷(由乙方按照标准大纲进行总体设计),通过调查数据的收集和清洗,进行研究分析和报告撰写。

通过2022年度质量报告调研分析看,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们培养的学生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在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学生上进心强,很多都是基层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业务能手。99.54%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总体工作表现感到满意。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各项能力素质满意度均达到 98.62%及以上,包括职业能力、心理素质及抗压能力、专业知识以及沟通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政治素养。

随着岗位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指出,对于应届毕业生,他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期望:

1. 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人单位希望应届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并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

2. 学习能力和成长潜力:用人单位希望应届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成长潜力,能够不断学习和进步,并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变化。

3.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用人单位注重应届毕业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希望其能够与同事和上级有效地沟通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4. 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用人单位希望应届毕业生具备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并提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5. 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用人单位重视应届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希望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对工作认真负责,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团队精神。

6. 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用人单位希望应届毕业生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能够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工作效率。

总之,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期望主要是希望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学习和成长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以及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同时要求应届毕业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工作环境。

6.6 毕业生成就

双创沃土滋养,勇辟就业新赛道

马萱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理学院数学专业2023届硕士研究生,成功签约中国建设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一直受国家和社会资助才完成本科学业的马萱航,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理学院就读研究生三年期间,以自强不息的品格、坚持不懈的毅力及爱国荣校的情怀,在上应大双创教育的“沃土”中,深耕自己,厚积薄发,呈现了“双创促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生动实践。

投身双创,勇毅前行。依托理学院全国百强社团——WINNER创新创业社,在学校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的滋养下,马萱航用行动开启了在应用创新道路上成长成才的征程。在学校搭建的“竞赛平台”“项目平台”“第一课堂理论+实践教学平台”等平台中,积极汲取创新创业大量理论知识,结合专业学习延伸拓展,创立跨学科专业创新创业团队,申请立项省(部)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文化作品大赛等52项省部级以上奖项。

另辟蹊径,交出答卷。三年创新活动的投入参与和创业的尝试,“AScit”核心素养能力的不断提升,使马萱航同学在就业道路上有了更宽的选择,结合自己的兴趣倾向,在金融行业开始了寻找就业机会的尝试,经过“过五关、斩六将”,最终选择了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作为就业去向,在就业新赛道中交出高分答卷。


确立目标,筑梦航天

阳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2023届毕业生,现已成功签约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

确立目标,筑梦航天。作为一名应届硕士毕业生,毕业之后阳晨选择回到家乡入职了一家航天军工企业,开始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选择航天军工企业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因为对国家航天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阳晨从小一直对航空航天技术与装备充满了兴趣。在硕士期间的科研经历使得他能够有机会加入到航天军工企业中继续发展。

亲身实践,提高能力。航天军工企业重视专业背景和研究能力,同时也注重团队合作和责任感。在工作中,阳晨被分配到了宇航航空电源研发部,与一群充满经验和热情的工程师们一起工作,参与到了重点军用电源项目的研发中。每个项目都对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阳晨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专业技术的魅力,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为国家安全事业服务的使命感,仍然在不断学习和成长,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使命感和工作价值感,激励着他不断努力和奋斗。



  1. 特色发展

7.1 专业为基、课程为本,“双万计划”不断实现新突破

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中,将全面加强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作为提升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提出“推进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和专业认证,确保国家级一流专业和专业认证数位列同类院校前列。”“持续打造一流课程,鼓励出版新型教材和数字课程。”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专项发展规划》中,明确依托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项目,开展“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和“上应金课”两大专项计划。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建设国家级、市级一流专业1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数达到10个),新增市级及以上一流课程15门。

服务对接产业需求,推动专业特色发展和集群发展。通过3年时间,完成专业方向全部回归专业,将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聚焦重大国家战略及国家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凝练专业特色,围绕上海“美丽健康”产业、“上海制造”和“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打造香料香精化妆品和绿色化工、功能新材料和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设计文创与营销管理等学科专业群。梳理破解专业发展的共性瓶颈问题,以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抓手,完善专业群对接企业群的产教融合机制,建设跨专业共享教学资源,支撑专业集群式发展。

实施“爱科技”“六融合”,强化内涵建设和优质资源供给。针对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的新需求,将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在新一轮发展中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农科和新文科的关键举措。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创新实施“爱科技”“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资源供给机制。2022-2023年,依托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项目建设了香料香精化妆品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实验平台、工业机器人数字化综合实训平台、集成电路设计与仿真实验室、光电材料与器件性能分析测试教学实验室等高水平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开发大学物理、力学、电子电工基础等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深耕一流课程,聚焦教学创新和质量提升。不断完善“校级重点课程、市级重点课程、市级一流课程、国家级一流课程”的四级一流课程培育体系,不断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特色课程,筑深筑牢高质量课程蓄水池。特别是强化信息技术赋能课程教学创新,引导教师探索多种形式的翻转课堂,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教学创新大赛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此外,立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跨学科交叉融合,在校内重点建设一批示范性的项目课程、产业前沿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和特色实践课程等,一体化建设数字课程和新形态教材,为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学校立项校级各类课程建设项目53门,校级课程群建设项目7个。

3年,学校新增1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12个上海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总数累计达到25个(国家级11个、市级14个),基本实现所有学院全覆盖,获批数量位居市属高校前列。

2023年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认定中,学校共有7门课程成功入选,入选数量位居上海市属高校第4名、应用技术型高校第1名,一流本科建设再创佳绩。2022-2023学年新增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10门(总数累计达到34门)、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18门。在第三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学校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学校被授予“优秀组织奖”,获奖总数创历史新高,位居市属同类高校前列。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设计之星奖2项。

7.2 围绕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集群发展

2023年,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等文件精神,在总结《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专业优化调整办法》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以一流专业建设带动专业集群发展,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助推产教深度融合,构建专业综合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到2025年,优化调整20%左右的现有招生专业。

聚焦关键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握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探索完善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用多要素融合、多主体协同的育人机制。聚焦产业未来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梳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OBE人才培养理念和规范要求将其全面融入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配齐配强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实践基地等,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落实落地。落实有关劳育、美育的文件精神,完善“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劳育、美育与各学科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重点创新项目课程、产教融合课程、校企合作课程等各类型课程建设,探索加强课程群建设。

深化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推动传统工科专业的全面升级。总结推广《地方(行业)高校化学类专业应对产业变化的升级改造研究与实践》《践行“一带一路”战略,构建轨道交通类专业教育国际化应用新模式》《应对材料新业态,探索以提升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的“ASciT-OBE”人才培养模式》国家级新工科项目和《依托信息与智能技术产业学院,探索和实践协同育人新机制和新模式》上海市新工科项目的成果经验,以提升学生创造性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建设“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推广PBLCBL教学。围绕设计文创与创新管理学科专业群,建好《智慧社区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文工融合的改革与实践》国家级新文科项目和《“三术合一”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上海市新文科项目,加快文科专业与理工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推动文科专业数字化改造和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持续建设《应用型高校服务大都市乡村振兴战略模式研究与实践》《面向大都市圈绿色发展的复合型观赏园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国家级新农科项目和《以植物应用为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园林人才培养模式机制创新实践》市级新农科项目,面向都市农业产业发展强化园林、园艺、风景园林等专业的培养特色。

以专业群对接企业联盟的形式加强7个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创新现代产业学院管理机制,努力打造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实体。开展“引企入教”专项建设,以现代产业学院为依托梳理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和实验教学体系,制定并细化新一轮实践教学建设方案,毕设课题来自实习实践和教师科研的比例超90%,学生在企业累计学习1学年。到“十四五”末,建设7个机制完备的现代产业学院、20个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20个示范实习基地和300项校企合作课程、实验与教材,全面推进工程案例库建设和实验教学项目更新。

研制符合学校实际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2023年完成一轮现有本科专业评估,在此基础上构建招生、人才培养、就业等全过程联动的专业人才培养大数据,完善专业定期综合评估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评估范围除2023年当年暂停招生或停止招生的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尚在有效期内的专业、迎接专业认证现场考察的专业外,所有专业均为评估对象。对于生源或办学资源不足、发展潜力欠缺、与学校专业发展定位不一致的专业,实施预警、停招甚至撤销。2022年增设了车辆工程本科新专业,撤销了轻化工程专业,停招了网络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动化等专业,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结构。

8.问题与改进

8.1 质量监测数据存在风险点,质量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问题分析:根据近3年质量年报专家反馈意见,以及本年度质量监测数据填报分析,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风险点主要存在于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师资结构不太合理,部分专业的生师比较高;二是教学资源配置薄弱,包括: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的比例不足、实践教学资源不足、课程班规模较大、课程教学资源不够丰富;三是基础教学数据监测不完善。

原因分析:一是由于对质量监测数据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导致部分数据的失真,在数据层面形成了质量风险问题;二是由于内部质保体系的信息反馈和持续改进环节的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质量风险相关信息反馈的范围较小,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持续改进的力度较弱;三是由于缺乏质量文化氛围,学院、教师、学生等质量主体以及各职能部门尚未形成“质量共同体”的意识,尚未形成“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质量保障合力。

改进举措:

第一,优化常态化数据监测工作机制。在学院层面,落实学院质量主体责任,将学院质量报告作为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常态监测的重要手段,以学院质量监测数据填报为抓手,促进形成学院质量文化氛围,建立质量管理数字化意识。在职能部门层面,完善部门间数据的统筹管理,避免数据冲突和失真。

第二,加强数字平台建设,提升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线上教学平台、教学质量管理平台、校内质量监测数据填报平台的建设,提升数据管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质量精细化管理、风险及时反馈、问题持续改进打好“数字化”基础。

第三,激发全员质量意识,强化“五自”质量文化宣传。结合常态化质量监测工作,宣传质量理念、质量标准;结合校院两级督导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宣传和培训。通过新一轮审核评估迎评准备工作的深入开展,调动全体师生对于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参与度,激发全员质量意识,营造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氛围。

8.2 师资队伍的结构和质量都还有待优化

问题分析:近年来,学校的专任教师数量逐年提升,教师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都有所改善。但由于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构建了本科、硕士、博士全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的结构性问题也进一步显现。具体表现为:第一,高层次人才数量不够,且未形成引领性、示范性的教学团队;第二,不同专业之间的师资队伍差异较大,部分专业生师比偏高,且没有正高职称的专任教师;第三,教师实施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的能力还不能满足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

原因分析:一是由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存在困难,尤其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更加难以引进亟需师资。二是专业结构仍在深度调整期,部分专业虽然已经停招,但仍有专任教师和在校生,其办学资源还没有完全释放;三是优秀教师培养体系还不健全,对教师的分类评价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改进举措:学校以迎接新一轮审核评估为契机,成立了师资队伍建设专项小组,多部门协同改善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和教育教学能力。

第一,完善师资队伍引育机制,打好组合拳。加快实施“5121”人才计划和“揽蓄行动”方案,落实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教师分类发展工程等一系列人才政策“组合拳”,以重要平台、重大项目、高水平创新团队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评价人才,激励人才,构筑人才集聚发展新高地。

第二,以分类评价激励教师发展。探索符合应用型高校特点的人才分类发展体系,为各类人才“量体裁衣”“靶向培育”。出台《享受校聘教授、副教授待遇的实施办法》《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打通绿色通道,让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敢于“挑大梁”“唱主角”。

第三,鼓励教师开展基于项目的合作。校企共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解决企业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和企业联合科研课题,优先结合企业选题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鼓励高年级学生根据企业的需要上岗实践,结合企业的生产任务和科研项目开展毕业设计,提升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8.3 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渠道有待拓展

问题分析:学校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为目标,将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在校本科学生全员参与国际交流的氛围不够浓厚,参加国际交流的渠道和类型都还不足。每年参与海外交流学生人数在200人次左右,相对于全体在校总人数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原因分析:

1.客观方面,海外交流项目还无法做到全专业覆盖。受总经费限制以及海外交流项目可对接专业的限制,学校的学生海外交流项目还无法做到全专业覆盖。而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往往涉及课程衔接、学分学历互认、毕业和学位授予等学籍相关因素。因此,由于受课程和学分认定机制的规定,导致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有限。

2.主观方面,学生个人缺乏国际化意识和氛围。一部分学生对于国际交流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也缺乏参与国际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大,对于国际交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也影响了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积极性。

3.语言和文化障碍。国际交流需要良好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而一些学生对于外语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有限,对于异域文化的了解和适应能力也较弱,这成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障碍之一。

改进举措:

第一,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理念,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扩大宣传,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拓宽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意识。结合学校的生源特点,利用讲座报告、讨论会等形式使学生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及其内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等有全面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出国交流学习对其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完善课程和学分认定制度,为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明确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的目的是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技知识,所以在课程和学分互认时不拘泥于课程名称、课时和学分是否与本校的一致。鼓励和支持各院系在校际合作交流协议框架内独立组织开展学生出国交流项目。

第三,加大投入,争取支持,努力为推进学生国际交流提供保障。经济因素是制约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推进学生国际交流的发展,学校设立学生国际交流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经费投入,用于资助优秀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同时要兼顾品学兼优但经济条件欠缺的同学。学校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还多方筹措资金,争取外部支持,如:争取社会名流及杰出校友在校内设立学生国际交流专项奖学金,通过与企业开展委托培养或联合培养的形式争取国内外企业对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给予经费支持等。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79.51%

2. 教师数量及结构

1)全校整体情况

附表1 全校教师数量及结构统计表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1068

/

482

/

职称

正高级

124

11.61

60

12.45

其中教授

120

11.24

6

1.24

副高级

391

36.61

194

40.25

其中副教授

346

32.40

14

2.90

中级

538

50.37

157

32.57

其中讲师

521

48.78

5

1.04

初级

5

0.47

9

1.87

其中助教

4

0.37

0

0.00

未评级

10

0.94

62

12.86

最高学位

博士

798

74.72

130

26.97

硕士

226

21.16

175

36.31

学士

36

3.37

160

33.20

无学位

8

0.75

17

3.53

年龄

35岁及以下

217

20.32

68

14.11

36-45

403

37.73

201

41.70

46-55

363

33.99

151

31.33

56岁及以上

85

7.96

62

12.86

2)分专业情况

附表2 分专业专任教师数量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数量

生师比

近五年新进教师

双师型教师

具有行业企业背景教师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3

21.15

2

10

0

030302

社会工作

12

21.75

2

11

0

050201

英语

24

10.33

10

13

0

050203

德语

13

17.08

1

6

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1

28.55

5

3

0

070302

应用化学

41

18.10

7

26

1

071004

生态学

9

15.22

6

6

1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4

16.80

12

31

1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0

9.10

3

8

0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9

21.33

4

5

0

080207

车辆工程

2

17.00

1

0

0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6

16.50

4

3

0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43

16.09

19

31

1

080402

材料物理

26

9.65

11

19

0

080408

复合材料与工程

10

11.30

3

8

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11

24.64

4

6

0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1

29.19

7

17

1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9

27.89

1

6

1

080703

通信工程

11

20.36

2

7

0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1

14.76

3

16

0

080710T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4

19.50

0

4

0

080717T

人工智能

12

22.83

2

10

0

080801

自动化

5

24.80

1

4

0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7

28.00

3

5

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2

25.23

2

19

1

080902

软件工程

22

27.27

3

18

0

080903

网络工程

7

11.29

1

7

0

081001

土木工程

25

22.44

6

20

0

081002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10

27.10

0

6

0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0

13.20

3

7

1

081007T

铁道工程

10

20.40

3

6

0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27

18.19

6

24

0

081302

制药工程

26

16.65

8

19

1

081704T

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

22

16.00

10

17

1

081705T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16

18.50

9

8

0

081802

交通工程

8

14.63

6

3

1

082502

环境工程

9

17.89

4

5

0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23

13.39

7

12

0

082801

建筑学

18

13.22

4

10

0

082803

风景园林

12

23.83

4

10

0

082901

安全工程

11

22.82

3

10

0

083001

生物工程

18

15.50

4

13

0

090102

园艺

10

18.50

5

6

0

090502

园林

13

10.85

9

10

0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3

24.31

6

8

0

120103

工程管理

8

30.25

3

8

0

120108T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8

28.25

1

7

0

120202

市场营销

19

29.05

8

12

0

120203K

会计学

11

25.73

4

5

0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12

15.42

8

8

0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11

18.00

6

3

1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4

12.50

0

4

0

130402

绘画

8

11.13

1

4

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5

12.96

5

15

0

130503

环境设计

12

17.75

2

11

0

130504

产品设计

11

12.36

1

8

0


附表3 分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历结构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总数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教授

副教授

中级及以下

博士

硕士

学士及以下

数量

授课教授比例(%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3

1

100.00

3

9

7

5

1

030302

社会工作

12

1

100.00

4

7

10

2

0

050201

英语

24

4

100.00

6

13

15

9

0

050203

德语

13

0

--

2

11

6

7

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1

1

100.00

2

8

11

0

0

070302

应用化学

41

9

100.00

19

11

36

4

1

071004

生态学

9

1

100.00

3

3

9

0

0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4

7

100.00

19

17

40

4

0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0

1

100.00

5

3

10

0

0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9

1

100.00

3

5

8

1

0

080207

车辆工程

2

1

100.00

0

1

2

0

0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6

2

50.00

0

4

6

0

0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43

3

100.00

24

16

41

0

2

080402

材料物理

26

4

100.00

10

10

25

1

0

080408

复合材料与工程

10

3

100.00

2

3

10

0

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11

0

--

3

8

10

1

0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1

2

100.00

7

9

19

1

1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9

1

100.00

3

4

5

4

0

080703

通信工程

11

1

100.00

2

7

8

3

0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1

3

100.00

11

5

20

1

0

080710T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4

1

100.00

1

2

3

1

0

080717T

人工智能

12

1

100.00

3

6

9

3

0

080801

自动化

5

1

100.00

2

2

5

0

0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7

2

100.00

2

3

6

1

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2

3

100.00

6

12

17

3

2

080902

软件工程

22

1

100.00

6

13

15

7

0

080903

网络工程

7

1

100.00

3

3

6

1

0

081001

土木工程

25

3

100.00

10

9

22

2

1

081002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10

0

--

7

3

6

4

0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0

2

100.00

4

4

10

0

0

081007T

铁道工程

10

0

--

4

4

10

0

0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27

4

100.00

8

12

24

2

1

081302

制药工程

26

3

100.00

10

12

24

1

1

081704T

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

22

4

100.00

4

14

20

1

1

081705T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16

2

100.00

4

10

14

2

0

081802

交通工程

8

0

--

2

5

7

1

0

082502

环境工程

9

1

100.00

2

4

8

0

1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23

4

100.00

7

12

19

3

1

082801

建筑学

18

0

--

9

9

14

2

2

082803

风景园林

12

1

100.00

4

4

9

3

0

082901

安全工程

11

4

100.00

4

3

10

0

1

083001

生物工程

18

2

100.00

7

9

16

1

1

090102

园艺

10

3

100.00

2

4

10

0

0

090502

园林

13

3

100.00

3

6

13

0

0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3

0

--

5

8

10

2

1

120103

工程管理

8

2

100.00

1

5

6

2

0

120108T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8

2

100.00

1

5

7

0

1

120202

市场营销

19

1

100.00

5

13

15

4

0

120203K

会计学

11

1

100.00

5

5

9

2

0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12

0

--

2

6

10

2

0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11

1

100.00

3

7

9

2

0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4

1

100.00

2

1

3

1

0

130402

绘画

8

0

--

3

5

3

4

1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5

1

100.00

12

12

6

14

5

130503

环境设计

12

2

100.00

4

6

3

8

1

130504

产品设计

11

1

100.00

1

9

1

6

4


3. 专业设置情况

附表4  专业设置情况

本科专业总数

在招专业数

新专业名单

当年停招专业名单

56

52

机器人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车辆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4. 生师比

全校整体生师比17.97,各专业生师比参见附表2

  1.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28815.16

  1.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5038.28万元

  1.  生均图书

77.36

  1.  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种数

电子图书1748967册,电子期刊276611

  1.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7.09平方米,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4.09平方米。

  1.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2894.67

  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2308.28万元

  1.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

303.23

  1.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

166.58

  1.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2280.0

15.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

附表5 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及实践场地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实践学分

实践场地

集中性实践环节

实验教学

课外科技活动

实践环节占比

专业实验室数量

实习实训基地

数量

当年接收学生数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38.25

1.44

3.0

24.2

1

2

185

030302

社会工作

36.25

6.94

3.0

25.86

2

2

65

050201

英语

34.25

1.0

3.0

20.86

0

9

554

050203

德语

34.25

1.0

3.0

20.86

0

8

47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32.25

10.0

3.0

25.45

1

0

0

070302

应用化学

25.25

30.25

3.0

32.36

3

39

686

071004

生态学

35.25

15.25

3.0

30.61

1

15

374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1.28

6.01

3.0

27.33

5

7

350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43.38

5.37

3.0

28.68

2

3

186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40.25

7.62

3.0

28.16

3

7

434

080207

车辆工程

38.25

4.44

3.0

25.26

2

1

33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42.25

4.75

3.0

27.65

1

4

248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32.25

14.88

3.0

27.72

9

19

1039

080402

材料物理

33.25

16.88

3.0

29.66

8

9

467

080408

复合材料与工程

34.25

13.25

3.0

28.11

7

9

208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38.25

4.69

3.0

26.02

2

7

274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4.28

13.66

3.0

27.55

9

3

382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1.25

13.06

3.0

26.07

5

1

405

080703

通信工程

32.25

9.75

3.0

25.77

5

1

45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34.25

14.25

3.0

28.7

3

6

86

080710T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31.25

12.06

3.0

25.78

1

0

0

080717T

人工智能

36.25

13.5

3.0

29.26

5

2

4

080801

自动化

30.38

15.5

3.0

27.15

7

1

328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38.25

7.0

3.0

26.62

6

2

20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5.25

13.75

3.0

28.99

6

10

136

080902

软件工程

38.25

13.5

3.0

30.62

5

12

267

080903

网络工程

39.38

12.5

3.0

30.34

5

9

64

081001

土木工程

38.25

4.94

3.0

25.55

2

2

16

081002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40.25

5.12

3.0

27.01

2

2

128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35.25

11.88

3.0

28.39

2

12

67

081007T

铁道工程

38.75

3.88

3.0

25.22

3

1

108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38.25

14.62

3.0

31.1

1

18

175

081302

制药工程

28.25

18.12

3.0

27.28

2

27

219

081704T

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

39.25

16.0

3.0

32.12

7

6

579

081705T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33.25

15.5

3.0

28.85

4

9

479

081802

交通工程

37.25

3.94

3.0

25.58

2

2

70

082502

环境工程

34.25

12.75

3.0

27.65

2

19

64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31.25

16.5

3.0

27.76

5

10

250

082801

建筑学

45.25

6.31

3.0

25.78

1

16

39

082803

风景园林

39.25

19.62

3.0

35.9

2

6

146

082901

安全工程

35.25

7.75

3.0

25.75

3

4

102

083001

生物工程

24.25

19.12

3.0

25.82

3

5

138

090102

园艺

38.25

12.25

3.0

32.79

2

8

367

090502

园林

40.25

13.75

3.0

33.96

2

2

56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6.25

9.44

3.0

27.36

2

7

624

120103

工程管理

40.25

3.5

3.0

26.52

0

1

6

120108T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36.25

12.0

3.0

29.07

0

2

158

120202

市场营销

33.25

1.59

3.0

20.05

1

4

405

120203K

会计学

38.25

1.69

3.0

23.91

1

2

136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31.25

4.62

3.0

22.01

1

2

57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31.25

4.38

3.0

21.99

1

2

56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36.38

2.0

3.0

23.91

0

2

100

130402

绘画

48.25

9.88

3.0

35.44

0

1

3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43.25

18.0

3.0

37.81

0

1

69

130503

环境设计

43.25

17.88

3.0

37.27

0

0

0

130504

产品设计

43.25

21.5

3.0

39.48

0

0

0

全校校均

/

36.20

10.71

3.00

27.87

11.28

4

202


1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

附表6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时、学分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时数

学分数

总数

其中

其中

总数

其中

必修课占比(%

选修课占比(%

理论教学占比(%

实验教学占比(%


必修课占比(%

选修课占比(%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3416.00

92.74

7.26

58.72

1.35

164.00

88.41

9.76

030302

社会工作

3400.00

90.82

9.18

56.18

6.53

167.00

86.23

11.98

050201

英语

3304.00

89.59

10.41

65.50

0.97

169.00

85.21

13.02

050203

德语

3304.00

93.46

6.54

65.50

0.97

169.00

89.94

8.28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3500.00

91.43

8.57

57.37

9.14

166.00

88.55

9.64

070302

应用化学

3828.00

93.31

6.69

49.11

25.29

171.50

88.92

9.33

071004

生态学

3552.00

93.47

6.53

52.36

13.74

165.00

89.70

8.48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681.00

93.70

6.30

54.69

5.22

173.00

89.60

8.67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3634.00

94.06

5.94

53.27

4.73

170.00

90.00

8.24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3634.00

93.18

6.82

53.99

6.71

170.00

88.82

9.41

080207

车辆工程

3472.00

93.78

6.22

58.47

4.09

169.00

89.94

8.28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3618.00

94.03

5.97

54.56

4.20

170.00

90.00

8.24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3638.00

93.18

6.82

54.70

13.08

170.00

88.82

9.41

080402

材料物理

3672.00

93.25

6.75

52.51

14.71

169.00

88.76

9.47

080408

复合材料与工程

3628.00

93.16

6.84

54.24

11.69

169.00

88.76

9.47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3488.00

93.81

6.19

56.59

4.30

165.00

89.70

8.48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712.00

93.24

6.76

54.93

11.77

174.00

89.94

8.33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600.00

92.67

7.33

56.72

11.61

170.00

88.82

9.41

080703

通信工程

3368.00

93.59

6.41

57.84

9.26

163.00

89.57

8.59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3696.00

94.16

5.84

52.49

12.34

169.00

89.94

8.28

080710T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3552.00

92.57

7.43

57.04

10.87

168.00

88.69

9.52

080717T

人工智能

3616.00

93.58

6.42

53.87

11.95

170.00

90.00

8.24

080801

自动化

3596.00

93.10

6.90

55.34

13.79

169.00

88.76

9.47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3604.00

93.12

6.88

55.94

6.22

170.00

88.82

9.41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592.00

93.54

6.46

54.23

12.25

169.00

89.94

8.28

080902

软件工程

3632.00

93.39

6.61

52.31

11.89

169.00

89.94

8.28

080903

网络工程

3552.00

92.34

7.66

51.18

11.26

171.00

88.89

9.36

081001

土木工程

3566.00

93.94

6.06

57.32

4.43

169.00

89.94

8.28

081002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3568.00

93.95

6.05

55.38

4.60

168.00

89.88

8.33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3572.00

93.06

6.94

53.86

10.64

166.00

88.55

9.64

081007T

铁道工程

3558.00

93.93

6.07

57.73

3.49

169.00

89.94

8.28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3984.00

94.98

5.02

47.59

11.75

170.00

91.18

7.06

081302

制药工程

3688.00

94.14

5.86

54.23

15.73

170.00

90.00

8.24

081704T

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

3864.00

92.34

7.66

48.96

13.25

172.00

87.79

10.47

081705T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3720.00

92.90

7.10

52.58

13.33

169.00

88.46

9.76

081802

交通工程

3328.00

93.51

6.49

58.11

3.79

161.00

89.44

8.70

082502

环境工程

3636.00

93.18

6.82

54.79

11.22

170.00

88.82

9.41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3772.00

93.21

6.79

54.08

14.00

172.00

88.66

9.59

082801

建筑学

4312.00

94.62

5.38

54.04

4.68

200.00

91.00

7.50

082803

风景园林

3686.00

93.49

6.51

46.83

17.04

164.00

89.63

8.54

082901

安全工程

3512.00

92.94

7.06

57.06

6.83

167.00

88.62

9.58

083001

生物工程

3604.00

93.12

6.88

55.83

16.98

168.00

88.69

9.52

090102

园艺

3376.00

92.89

7.11

49.88

11.61

154.00

88.96

9.09

090502

园林

3520.00

93.18

6.82

48.75

12.50

159.00

89.31

8.81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544.00

93.00

7.00

54.80

8.52

167.00

88.62

9.58

120103

工程管理

3496.00

93.82

6.18

55.95

3.20

165.00

89.70

8.48

120108T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3560.00

93.03

6.97

52.70

10.79

166.00

88.55

9.64

120202

市场营销

3492.00

93.59

6.41

64.06

1.46

173.75

89.93

8.35

120203K

会计学

3464.00

92.84

7.16

59.06

1.56

167.00

88.62

9.58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3256.00

91.40

8.60

61.43

4.55

163.00

87.12

11.04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3240.00

89.38

10.62

61.48

4.32

162.00

84.57

13.58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3216.00

93.28

6.72

57.52

1.99

160.50

89.41

8.72

130402

绘画

3536.00

90.16

9.84

49.32

8.94

164.00

84.76

13.41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3680.00

90.22

9.78

44.67

15.65

162.00

84.57

13.58

130503

环境设计

3664.00

84.93

15.07

44.54

15.61

164.00

79.88

18.29

130504

产品设计

3744.00

85.26

14.74

42.63

18.38

164.00

79.88

18.29

全校校均

/

3586.00

92.79

7.21

54.49

9.55

168.28

88.65

9.57


  1.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96.0%,各专业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参见附表7

  1.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数的比例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数的比例为14.96%,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8.90%。各专业教授授课情况附表7

附表7 各专业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数、门次数的比例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教授总数

授课教授数

授课教授占比(%

专业课门数

教授授课门数

教授授课门数占比(%

专业课门次数

教授授课门次数

教授授课门次数占比(%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

1

100

34

0

0

52

0

0

030302

社会工作

1

1

100

39

3

7.69

72

3

4.17

050201

英语

4

4

100

51

9

17.65

96

15

15.63

050203

德语

0

0

0

42

0

0

84

0

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

1

100

25

1

4

26

1

3.85

070302

应用化学

9

9

100

58

16

27.59

116

19

16.38

071004

生态学

1

1

100

29

9

31.03

43

12

27.91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7

7

100

111

12

10.81

216

19

8.8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

1

100

38

1

2.63

56

2

3.57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1

1

100

34

1

2.94

52

4

7.69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2

1

50

10

1

10

14

2

14.29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

8

100

100

17

17

213

29

13.62

080402

材料物理

4

4

100

42

11

26.19

76

14

18.42

080408

复合材料与工程

3

3

100

36

10

27.78

42

11

26.19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0

0

0

37

0

0

53

0

0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

3

100

98

14

14.29

173

20

11.56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

1

100

46

2

4.35

70

3

4.29

080703

通信工程

1

1

100

38

2

5.26

61

2

3.28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3

3

100

38

6

15.79

42

6

14.29

080710T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1

1

100

6

0

0

7

0

0

080717T

人工智能

1

1

100

31

2

6.45

56

4

7.14

080801

自动化

1

1

100

40

5

12.5

59

7

11.86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2

2

100

25

4

16

38

5

13.16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

4

100

69

11

15.94

159

18

11.32

080902

软件工程

1

1

100

37

4

10.81

139

5

3.6

080903

网络工程

1

1

100

22

2

9.09

50

3

6

081001

土木工程

5

5

100

67

16

23.88

161

17

10.56

081002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0

0

0

32

0

0

47

0

0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

2

100

35

5

14.29

37

5

13.51

081007T

铁道工程

0

0

0

38

1

2.63

58

1

1.72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5

5

100

47

16

34.04

95

20

21.05

081302

制药工程

3

3

100

40

3

7.5

64

3

4.69

081704T

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

4

4

100

38

9

23.68

71

14

19.72

081705T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2

2

100

33

5

15.15

45

7

15.56

081802

交通工程

0

0

0

28

1

3.57

33

1

3.03

082502

环境工程

1

1

100

36

4

11.11

40

4

10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6

6

100

58

17

29.31

94

24

25.53

082801

建筑学

1

1

100

42

1

2.38

98

2

2.04

082803

风景园林

1

1

100

40

7

17.5

101

15

14.85

082901

安全工程

4

4

100

38

7

18.42

46

7

15.22

083001

生物工程

3

3

100

43

6

13.95

62

6

9.68

090102

园艺

3

3

100

36

9

25

79

21

26.58

090502

园林

4

4

100

40

8

20

66

13

19.7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

1

100

39

1

2.56

73

3

4.11

120103

工程管理

3

3

100

31

11

35.48

40

11

27.5

120108T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2

2

100

26

1

3.85

40

1

2.5

120202

市场营销

2

2

100

44

7

15.91

87

8

9.2

120203K

会计学

1

1

100

32

0

0

62

0

0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1

1

100

26

1

3.85

37

1

2.7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1

1

100

28

3

10.71

39

4

10.26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2

2

100

20

3

15

21

3

14.29

130402

绘画

1

1

100

52

2

3.85

75

2

2.67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1

1

100

105

3

2.86

216

5

2.31

130503

环境设计

2

2

100

52

6

11.54

98

9

9.18

130504

产品设计

1

1

100

70

3

4.29

124

5

4.03

  1.  各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

参见附表5

  1.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98.26%,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见附表8

附表8  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班人数

毕业人数

毕业率(%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38

135

97.83

030302

社会工作

58

57

98.28

050201

英语

59

58

98.31

050203

德语

58

57

98.28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74

73

98.65

070302

应用化学

190

189

99.47

071004

生态学

35

35

100.00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08

203

97.60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58

57

98.28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62

60

96.77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150

147

98.00

080402

材料物理

64

64

100.00

080408

复合材料与工程

33

33

100.0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71

70

98.59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57

153

97.45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90

88

97.78

080703

通信工程

65

65

100.00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74

73

98.65

080801

自动化

80

80

100.0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59

158

99.37

080902

软件工程

112

109

97.32

080903

网络工程

124

119

95.97

081001

土木工程

169

164

97.04

081002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67

67

100.00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33

29

87.88

081007T

铁道工程

56

56

100.00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130

129

99.23

081302

制药工程

99

93

93.94

081704T

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

99

99

100.00

081705T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50

50

100.00

082502

环境工程

31

31

100.00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71

70

98.59

082801

建筑学

50

49

98.00

082803

风景园林

84

82

97.62

082901

安全工程

71

71

100.00

083001

生物工程

75

72

96.00

090102

园艺

37

37

100.00

090502

园林

38

38

100.00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86

86

100.00

120103

工程管理

40

38

95.00

120202

市场营销

130

126

96.92

120203K

会计学

114

114

100.00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65

64

98.46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70

70

100.00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45

45

100.00

130402

绘画

12

12

100.0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84

82

97.62

130503

环境设计

54

54

100.00

130504

产品设计

38

36

94.74

全校整体

/

4017

3947

98.26


  1.  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

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94.10%,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见附表9

附表9  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获得学位人数

学位授予率(%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35

132

97.78

030302

社会工作

57

48

84.21

050201

英语

58

58

100.00

050203

德语

57

52

91.23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73

67

91.78

070302

应用化学

189

178

94.18

071004

生态学

35

34

97.14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03

187

92.12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57

47

82.46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60

57

95.00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147

140

95.24

080402

材料物理

64

59

92.19

080408

复合材料与工程

33

33

100.0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70

69

98.57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53

143

93.46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88

84

95.45

080703

通信工程

65

64

98.46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73

66

90.41

080801

自动化

80

76

95.0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58

149

94.30

080902

软件工程

109

105

96.33

080903

网络工程

119

106

89.08

081001

土木工程

164

149

90.85

081002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67

64

95.52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9

28

96.55

081007T

铁道工程

56

53

94.64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129

118

91.47

081302

制药工程

93

88

94.62

081704T

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

99

96

96.97

081705T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50

50

100.00

082502

环境工程

31

29

93.55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70

68

97.14

082801

建筑学

49

44

89.80

082803

风景园林

82

73

89.02

082901

安全工程

71

65

91.55

083001

生物工程

72

67

93.06

090102

园艺

37

32

86.49

090502

园林

38

34

89.47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86

83

96.51

120103

工程管理

38

36

94.74

120202

市场营销

126

124

98.41

120203K

会计学

114

111

97.37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64

62

96.88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70

67

95.71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45

45

100.00

130402

绘画

12

10

83.33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82

77

93.90

130503

环境设计

54

52

96.30

130504

产品设计

36

35

97.22

全校整体

/

3947

3714

94.10


  1.  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7.69%,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见附表10

附表10 分专业毕业生去向落实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去向落实人数

去向落实率(%)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35

132

97.78

030302

社会工作

57

55

96.49

050201

英语

58

58

100.00

050203

德语

57

51

89.47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73

73

100.00

070302

应用化学

189

189

100.00

071004

生态学

35

35

100.00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03

201

99.01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57

57

100.00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60

60

100.00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147

147

100.00

080402

材料物理

64

64

100.00

080408

复合材料与工程

33

33

100.0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70

69

98.57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53

153

100.0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88

84

95.45

080703

通信工程

65

59

90.77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73

72

98.63

080801

自动化

80

80

100.0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58

158

100.00

080902

软件工程

109

109

100.00

080903

网络工程

119

119

100.00

081001

土木工程

164

159

96.95

081002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67

67

100.00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9

29

100.00

081007T

铁道工程

56

53

94.64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129

129

100.00

081302

制药工程

93

93

100.00

081704T

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

99

95

95.96

081705T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50

50

100.00

082502

环境工程

31

31

100.00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70

65

92.86

082801

建筑学

49

43

87.76

082803

风景园林

82

82

100.00

082901

安全工程

71

69

97.18

083001

生物工程

72

66

91.67

090102

园艺

37

37

100.00

090502

园林

38

38

100.00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86

76

88.37

120103

工程管理

38

38

100.00

120202

市场营销

126

120

95.24

120203K

会计学

114

109

95.61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64

62

96.88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70

63

90.00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45

40

88.89

130402

绘画

12

12

100.0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82

82

100.00

130503

环境设计

54

54

100.00

130504

产品设计

36

36

100.00

全校整体

/

3947

3856

97.69


  1.  体质测试达标率

体质测试达标率99.71%,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见附表11

附表11  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参与测试人数

测试合格人数

合格率(%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394

394

100.00

030302

社会工作

201

199

99.00

050201

英语

246

246

100.00

050203

德语

211

210

99.53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291

291

100.00

070302

应用化学

717

715

99.72

071004

生态学

131

130

99.24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753

749

99.47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51

151

100.00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243

241

99.18

080207

车辆工程

0

0

0.00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99

99

100.00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637

635

99.69

080402

材料物理

236

236

100.00

080408

复合材料与工程

117

116

99.15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264

264

100.00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597

592

99.16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84

283

99.65

080703

通信工程

226

225

99.56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99

299

100.00

080710T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38

38

100.00

080717T

人工智能

192

191

99.48

080801

自动化

192

192

100.00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119

119

100.0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30

529

99.81

080902

软件工程

536

533

99.44

080903

网络工程

185

184

99.46

081001

土木工程

547

547

100.00

081002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251

251

100.00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23

123

100.00

081007T

铁道工程

196

196

100.00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484

480

99.17

081302

制药工程

418

418

100.00

081704T

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

360

359

99.72

081705T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262

262

100.00

081802

交通工程

79

79

100.00

082502

环境工程

137

137

100.00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234

234

100.00

082801

建筑学

184

184

100.00

082803

风景园林

295

294

99.66

082901

安全工程

242

242

100.00

083001

生物工程

276

276

100.00

090102

园艺

158

158

100.00

090502

园林

136

136

100.00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20

320

100.00

120103

工程管理

174

174

100.00

120108T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157

155

98.73

120202

市场营销

518

518

100.00

120203K

会计学

391

389

99.49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238

238

100.00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200

199

99.50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94

94

100.00

130402

绘画

72

72

100.0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327

324

99.08

130503

环境设计

211

211

100.00

130504

产品设计

141

139

98.58

全校整体

/

15114

15070

99.71


  1.  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学校委托北京新锦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公司对2022届毕业生进行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通过新锦成数据分析平台系统发放电子调查问卷(由乙方按照标准大纲进行总体设计),通过调查数据的收集和清洗,进行研究分析和报告撰写。调研显示,97.15%2022届毕业生对母校感到满意,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硕士毕业生的满意度为97.75%,本科毕业生的满意度为97.34%,专科毕业生的满意度为89.13%

2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学委托北京新锦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公司对上一年度录取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平台系统发放电子调查问卷,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们培养的学生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在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学生上进心强,很多都是基层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业务能手。99.54%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总体工作表现感到满意。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各项能力素质满意度均达到98.62%及以上,包括职业能力、心理素质及抗压能力、专业知识以及沟通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政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