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发布时间: 2023-03-01 浏览次数: 198




中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委员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应委〔201865


关于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贯彻全国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引向深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着力构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育人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中央和上海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现就进一步推进我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把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突出建设目标,明确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紧密结合学校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实际,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育人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

(二)建设目标

遵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求,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育人课三大类课程的功能定位,制定专业课程建设的制度标准,强化政治方法和思想引领。通过教学改革,让课程思政成为专业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课程思政元素成为教案的必选项,让课程思政育人点成为授课计划(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通过教改实践,逐步构建形成“盐溶于汤”的全覆盖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三)建设原则

1.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整体架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体制机制等建设方案

2.强化校本特色广泛借鉴全国及上海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经验,坚持“盐于汤”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紧扣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努力探索适应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特点和需求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3.突出分类指导分步、分层、有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系列课、综合素养课、各类专业课的课程教学改革,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其他各类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二、紧扣学校实际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育人课程改革

牢牢把握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要素,强化统筹协调,着力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以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育人课程为辐射的三位一体全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建设

按照国家对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要求,从培养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坚定扎根基层、倾情服务一线的信念入手,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开展问题导向教学、专题式教学,探索辩论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引导和强化学生的爱国精神、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亲和力与针对性。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推动任课教师将理论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将政策语言转化为实践语言、将教材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加强“中国系列”课程改革建设

植根学校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贴近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推进《中国智造》《美丽中国》《中国古代技术》等“中国系列”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学科支撑作用,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着力打造优质稳定的师资团队,规定合理的学时、学分,做好教学视频录制工作,力争打造市级、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同时,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集聚校内外优质资源,继续建设《中国当代技术》等一批思想政治选修课程,不断丰富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从而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好地读懂中国,自觉生发厚重报国情怀。

(三)加强综合素养课程改革建设

以价值观念的塑造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围绕“人文精神与明德修养、科学精神与技术创新、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三大模块重点建设综合素养课程,促进学生着力养成一线工程师应具有的文化素养、技术思想和职业情怀三类核心品质。在先期重点建设15门综合素养课程的基础上,再重点建设50左右由教授领衔的优质课程。统筹全校资源,组建由校内知名教授牵头,跨学科、跨专业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实施研讨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化考核和多元评价。将综合素养课程建设向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活动延伸,形成课内外教学联动、校内外实践呼应的教学模式,实现综合素养课程育人效果的集聚和叠加。

(四)加强专业育人课程改革建设

总结试点经验和成效,在近期重点建设120门精品示范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协同推进“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系统挖掘和梳理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各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育人提供价值引导的基本遵循和指南。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质量标准的修订。通过制定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引导各专业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内化到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完善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教师协同以及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作的团队育人机制。完善课程教学各环节教学质量标准,优化课程教学设计,修改充实教学课件、案例和教案建设一批优质在线课程。

三、以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落实为重点切实完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体制

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涉及全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在学校党政统一领导和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各二级学院(部)强力推进下,才能确保各项工作良性有序进行。

(一)强化校党委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顶层设计功能

强化校党委在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牵头、其他校领导班子成员为核心的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在牵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坚持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整体规划、重点培育、有序推进、逐步覆盖,着力完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政策配套、资源调配、经费保障等措施。

(二)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功能

发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整体工作中的统筹协调、相互沟通、协作研讨等作用。定期召开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研究课程思政改革指导、咨询、督查、评估、队伍建设等工作。着力推进党政联合、校内外联合、学科间联合的“三大联合”模式,努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校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工作大格局。

(三)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办公室日常工作推进功能

发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办公室在日常改革推进工作中的具体作用。调整充实由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部分二级学院(部)负责人、教师代表参加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办公室组成人员,推进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指导委员会研究确定的工作方案及实施事项,检查督促各二级学院(部)课程思政实施工作,定期汇总分析全校课程思政实施情况,向领导小组和指导委员会提出意见建议。

(四)强化二级学院(部)课程思政工作组织落实功能

推进建立各二级学院(部)课程思政工作机构,建立由二级学院(部)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教学副院长和学生副院长为副组长,教研室(系)主任、专业责任教授、教工党支部书记、学办主任等为组员的二级学院(部)课程思政工作组,结合学院(部)实际贯彻落实学校领导小组、指导委员会确定的工作意见和实施事项,创造性地推进本单位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工作。

四、以“课程和教师”为关键着力优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运行机制

课程思政的载体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以课程为纽带的教师团队建设机制和扎实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

(一)教育教学团队组建与联合

着力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常态化合作团队。各二级学院(部)以试点课程为纽带,均应建立试点阶段相关课程团队,明确团队负责人、工作模式、工作目标;以试点团队建设为基础,辐射和带动至所有课程师资。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头参与其它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团队以及相关教师工作的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促进和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多学科间有效互补合作机制。鼓励学校不同学科教师“联盟”、校内外专家教授“结盟”,搭建多种类型的课程思政合作队伍,打通学科界限,架构内外桥梁,构筑信息沟通渠道、教学交流机制,努力实现学科、队伍之间的共建、共享、共惠。

(二)教育教学团队构成与运行

全校各专业均应逐步建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团队,团队负责人由二级学院(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组指定,团队成员一般应涵盖教工党支部书记、专业责任教授、教研室(系)主任、专业骨干教师等。团队应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审定本专业课程思政教改的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交流、研讨、深化本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三)教育教学效果考评与激励

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考评工作的激励作用,助推改革建设长效发展。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等关键环节,构建科学合理课程思政质量标准体系,以质量标准为依据实施教学质量的闭环监控,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在督导听课、学生评课中,将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将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作为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的重要内容。将各二级学院(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在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以及各类评优评先中,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作为重要指标之一,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及研究。

五、以增强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培训研讨

切实打牢思想基础,增强广大教师“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担当意识,提高教师队伍“课程思政”建设的驾驭能力,激发全体教师争当“课程思政”建设的示范者和引领者,是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基础性工作。

(一)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专题培训

立足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增强教师队伍育德意识、育德能力,加强系统规划,精心组织开展课程思政试点教师队伍以及全校教师专题培训,推动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承担育德职责。积极创新思路和途径,为教师提供国家级、上海市级以及学校层面的三级立体培训体系和平台,拓展教师视野,稳步强化教师队伍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为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二)聚焦改革创新开展多形式研讨培训

把握新形势新动态、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搭建新载体新平台,通过开设明德讲坛、教师沙龙等方式,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交流、学习互动、示范引领长效平台。借助新上岗教师培训、出国教师行前培训、教学能力培训、教学方法培训、教学艺术培训或专题培训等,为广大教师提升育德意识育德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增强教学艺术提供帮助。

(三)紧扣课程思政建设优化培训内容

在新教师上岗培训、课程思政骨干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新工程培训、新上岗干部培训等各类教师培训中,优化培训内容,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及考核要求,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培训常态化。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协议中明确承担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任务;将课程思政要求纳入专业教师岗位职责中。

(四)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理论研究

学校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促进和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切实为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中心挂靠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参与,通过定期发布课题的方式,调动全校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


中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委员会

上 海 应 用 技 术 大 学

20181126
























自选图形 3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办公室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81210日印发

自选图形 4


—  13  —